“现代大学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即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特别是对以理工为主的大学更是如此。我们要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提炼,从中找到学校文化、科学研究发展的血脉。”“我们要会讲故事、创造故事,但又不能编成一个谎故事,要是真实的故事,要把两者原来断的地方连接起来,已经陈旧的地方把它打磨得更新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

一、我只是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
钱旭红2000-2004年辞掉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一职,受聘为我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放下官职潜心学术,让人心生敬佩。回忆这段经历,钱旭红校长说“这是我一辈子不能忘记的。”“学校尽管条件有限,但给了我大力支持,我的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这个时期得以恢复、发展,并且取得了成果。”
钱旭红来到学校可以说是在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急需人才之际,“实验室通过我的到来,作为一个机会来推动实验室的调整。”钱旭红到来后,提出“荧光分子传感器”新的研究方向,向传统染料挑战,提出这一研究方向在国内也是最早的。于是在与彭孝军、张淑芬等优秀科研工作者及团队的不断切磋交流下,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和共同努力下,这一研究逐步得到深入探索。“脱离行政工作后,我得以专心致志在新的领域里进行开拓。”
2004年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国家评估时成绩为良好,经过不懈努力发展到今天,我校已经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从事“荧光分子传感器“研究。2009年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成绩为优秀;2014 年彭孝军科研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彭孝军教授在回忆团队的艰辛打拼经历时,由衷感谢钱旭红院士和孙立成教授在实验室转型的关键时期做出的贡献。钱旭红对此谦虚地说: “我只是个砖头,抛砖引玉,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
钱旭红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是“荧光分子传感器”,还有一个是从事绿色农药领域的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他曾经先后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科技精英。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基金会学术大使、英国女王大学荣誉博士。
二、现代大学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钱旭红33岁成为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34岁便成为副校长,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年轻的副校长之一。他对大学之道有深刻论述:“现代大学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即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特别是对以理工为主的大学更是如此。否则大学极有可能变为培养机器、培养工具,而不是培养全人的育人中心。”
通过多种育人方式形成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学校培养全人的关键。钱旭红校长提出“四育人方式”:教书育人,科研(创新)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即便是食堂的服务员阿姨,也会对育人的氛围产生影响。大学氛围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教室里,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为了育人,每一个景致都是育人的一部分;要让校园里的每一处都在叙说历史的故事或者是现实的故事,有故事就是有深度、有内涵;就怕楼造得很好,却没有故事,没有故事对学生就没有教育意义。老师没有创造或记录下故事,你就是失职。”
怎么才能把学校铺陈得更有故事?“要从本民族文化提炼出与当今世界发展和自己学校发展相契合的东西,从中找到学校文化、科学研究发展的血脉,找到人类发展共同的基因,找到你独特的差异性。”钱旭红校长亲自为华东理工大学新校区图书中心的大厅设计了一副宽6米、高9米的大幅炼丹图。他将炼丹术跟化学、跟学校的历史相挂钩,告诉大家,炼丹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早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要让同学们想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新的贡献。
“我们要讲故事、创造故事,但又不能编成一个谎故事,要是真实的故事,要把两者原来断的地方连接起来,已经陈旧的地方把它打磨得更新。” 华东理工大学的理学院竖立一座墨子像,这是钱旭红校长的主张。我的用意在于告诉大家,近代科学产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形式逻辑,第二个是系统性实验。墨子对逻辑、系统性实验都有贡献,希望同学们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创造、演绎下去。
三、大学要办出特色 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
什么是氛围?“氛围,就是一种味道、一种独特的环境。”钱旭红校长打比方:“专门的酒要在专门的老窖里做,它里面的微生物经过几百年的留存,哪怕仅有几个,只要恢复,它的味道就是不一样;这就是氛围。”“真正理想的大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种亲近感,教师不再会因哪给高薪就往哪里去。为什么?氛围不对。但现在我们还没有真正超脱名利层次,学校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和理念共同体。
如何营造学校的氛围?“一要从当下做起;二要日积月累。大学建设要有一个校园整体发展战略。首先,学校要多学科发展。大学分系科是因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并且遵从源自希腊的分解合成还原论的思维。如果学校只有某些系科,学生的知识面很窄,思维方式单一,人被培养成仅仅是工具而已。”
其次,大学要注重学科建设的关联性。首先要发挥学校自身的长处,重点投入优势学科和与它关联的学科的某些部分,让各学科都有带动作用。那些弱的学科要发展与优势学科相关联的部分,使其围绕主要学科、特色学科形成在本学科领域里的自身特色。学科布局应该是即有主岛还要有小岛。所谓创新一个是问题创新,它是多学科性的,还有一个是理念创新,它也是多学科性的;当一个人的知识是一个孤岛,便发挥不了作用,孤岛必须加上船和桥才行。学科建设也同样如此。"
“学校在分配资源上也要关注学科间的关联性。在科研平台搭建上要创造一种良性氛围。”“我们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在走私有化的道路,缺乏实时在线共享开放的设施平台。大学建设存在着重复性、盲目性。我们现在是在每个点上做最大的优化,而不是整体上优化,我们的眼光有时只看在投入上,没有看在产出和效益上;我们要把投入最大可能优化。"
四、人文精神要成为纵贯学校发展的血脉
“科学研究要看这些科研成果是否饱含对生命的尊重。我们的研究现在强调经济影响的多,很少强调对人的素质的影响,这看起来虚无缥缈,但影响长远。科研成果要能够对本地区、或民族文化产生影响;否则,只会被淘汰或给人类带来伤害。
关于人才培养,钱旭红校长打比方,教师授课不能把理工科的课程讲授成黑帮的“黑话”课,即从概念到概念。人文课程要把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带进去。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人才培养还要重视国际化交流,通过教师间、校际间建立信任,为学生交流打开窗口。
针对大学里少数教师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现象,钱旭红校长明确地提出:“教学不好,就不能做教师。你的饭碗来自教师,你能不能晋升来自你的科研。”“教授还应承担校园内的社会服务,即涉及到对学生人文关怀的事情要分担给教授。同时,学校还要建立一支为教授服务的辅助人员队伍,这支队伍是流动性的,使教授免去做秘书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关于大学的体制机制创新,钱旭红校长说,一所真正的大学行政管理要有较清晰的层次,要将最核心的队伍建设好;要引进流动性、竞争性机制,这就要求大学在体制上逐步转型。“大学应该是行政高效率与学术民主化的有机结合。”
能有幸聆听钱旭红校长的治校秘笈,让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