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工有一支学生成长离不开的队伍----辅导员队伍。他们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导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被人们称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回顾机械系辅导员队伍的成长,有很多故事。
1952年,机械工程系的学生开始陆续搬至凌水桥校区,为加强学生管理,由系党支部书记雷天岳亲自抓学生管理工作。当时还没有专职辅导员之说,很多老师任班主任,管理学生。1954年机械系辅导室成立,当时担任机械系党总支青年委员、系团总支书记的姚南询老师兼任了机械系辅导室第一任主任(当时是党总支青年委员负责学生工作,直到1961年改成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学生工作),当时辅导室只有姚老师一个教工,还有三个高年级学生兼做辅导员工作,称为半脱产辅导员,后来又抽调了5-6名学生,辅导室壮大起来。这些半脱产辅导员都是高年级的学生党员,一个人管5-6个班级,辅导室主任安排他们有计划的选课,做两年半脱产辅导员后,返回课堂读书,延长一年毕业。他们兼职工作时没有工资,每月只有13元钱的奖学金和学校管饭,大家也没有怨言,互相帮助,对工作认真负责。
辅导室完成团委布置的工作,负责学生平时的思想教育和学习及生活管理,还负责学生早晨的早操、下午的文体活动、周末晚会等课外活动,在一馆看电影,就是比较欢乐的回忆。学生入学时教育学生要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当时学生大多来自南方,不适应北方的寒冷气候,很多同学水土不服,所以帮助他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要做很多工作。辅导员在完成上述工作外,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跟着所负责班级的一起参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那时学校重视实践教育,学生下厂实习也多,组织好实习是政治任务,实习前,半脱产辅导员先到实习地安排住处,然后接实习的学生和老师。半脱产辅导员与学生一起住在实习工厂附近的宿舍、中专技校宿舍或教室(暑期技校学生放假)。与学生一起参加劳动,擦机床、收拾铁屑、清扫车间卫生等,比工人早到晚走,还要组织学生实习,安排老师和技术科报告、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等,生产实习时学生和半脱产辅导员都固定工种跟定师傅学习操作。
半脱产辅导员本身也是学生,与学生一起吃饭,一起出操,一起实习,与学生关系密切,知道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苦难,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自己的职务积极向上面反应,给以纠正和帮助,考虑问题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与学生沟通没有隔阂。学生学风很好,同学关系很好。50年代机械系就提出“一年为五年,五年为五十年”的口号,即入学第一年要打下坚定基础,五年要艰苦奋斗,学好本领,又红又专,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工作五十年。后来此口号得到全校的回应,并一直影响到今天。
半脱产辅导员当时确实很累,因为有较多的会议要开,当时的活动特别多,流行一种说法“一天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就是上午,第二单元是下午,第三单元是晚上九点之前,第四单元是晚上九点之后。”前面的三个单元都是活动单元,只有第四单元才是自己的时间,那时候才能自己看会儿书,念书是第二位,工作要放在第一位。
1957年6月王统传老师担任了辅导室主任。当时提倡双肩挑,有专业老师兼职学生辅导员。学校提出:大工是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党委提出辅导室工作要对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加强了辅导员谈话制度,入学第一学期,要和学生谈一次话。了解学生个性和特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根据学生特性进行培养教育。这一优良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学生学习过程中,业务好的单独选课,政治素质好的又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党员。当时有一批工农班,学生基础较差,保证他们的学习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
1958年至1961年,学校进行体制改革,解散辅导室成立专业党总支,党团教工学生,按专业直接管下来,称为“一竿子插到底”。1961年,废除“一竿子插到底”体制,学生工作又统一到系里。
1964年机械系学生工作向部队学习,提出连队建制的级队管理形式,以入学年度命名,教师任级队辅导员和级主任,在系党总支和行政领导下开展工作,此管理形式得到学校的肯定,屈伯川院长亲自为机械系64级队授旗。学生级队是学生工作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建在级队,在民兵组织中级队即为连队,辅导员任指导员,级主任为连长,开展民兵训练。
1965年机械系成立了政治处,党总支副书记刘光仪任政治处主任,负责学生工作。当时每一个年级的辅导员、级主任的办公室设在学生宿舍,他们的吃住活动都与学生在一起。
文革期间(1966年下半年至1967年下半年)学生自己管自己,直到1968年机械系成立党委后,成立专业党支部,负责学生管理。
1977年8月,机械系成立辅导室,恢复了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制度,由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学生工作,庄青任辅导室主任;1981年黄秀珍任辅导室主任。1985年5月,黄秀珍任党总支副书记兼副主任,主管学生工作,罗远环担任辅导室主任。先后又有张世坤、陈达、张令荣等任辅导室主任。
恢复高考以来,辅导员与同学同吃同住同生活。在学生食堂吃饭,住学生宿舍(有的辅导员结婚,生孩子后还住在学生宿舍)。辅导员对学生是“爱”字当先。早上督促学生起床出早操,白天进课堂听课,晚上检查学生宿舍和就寝…,他们对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对学生中发生问题都很快处理和解决。有的学生厌倦学习,有的学生写遗书要自杀都能随时发现,随时处理和解决。当学生中发生事情时,只要把过程讲出来,有的辅导员就能想出是谁干的。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每年给家长写一封信,利用寒暑假和出差机会走访学生家长,交流学生情况。直到现在,学生毕业几十年了,回校聚会,辅导员能叫出大部分学生的名字。
1984年以前,大连每一个公交站都非常挤,杂乱无章,车来了能者先上,孩子、老人、体弱者都很难挤上去。辅导室和学生会团委组织学生在二路汽车大工站(现在406大工西便门站)换班指挥群众排队上车。从一个站发展到二路车全程,从二路车发展到全市各路公交车(当时发动了全市高校学生出动),后来影响到全国向大连高校学习。
1986年以机械系为主的校“大学生课余科技活动中心”成立,以徐循、滕弘飞、黄秀珍等教师为代表,率先开展了“三小一环”(小专题、小调查、小发明,纳入教学的一个环节)教改活动,让学有余力推荐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小组,开展创新活动。由开始的几人最后发展到全校,推动了大学生课余科技活动的发展,在教务处和校领导支持下,有不少学生,自我研究、开发、创新,获得多项专利。这些工作及成果,为后来我校创新学院建立奠定了基础。
后来辅导室又开展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实行专职辅导员都是德育教师的制度。
回顾辅导室工作,为当年我们付出的“爱”而赞,为我们桃李满天下而欣慰,为机械专业人才济济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