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手中有一个保存了快60年的“全国技术革新、技术革命重庆现场会”大会代表出席证,每当看到这个老物件,我的心就年轻了60岁,一段难忘的回忆涌上心头。
一九五九年下半年,我们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选择在大连瓦房店轴承厂。我们班由王小华老师带领来到工厂,当时厂里正在搞生产技术革新,生产技术革命大会战。同学们热情很高,也都积极投入到大会战中。我们与工人师傅、技术人员一起劳动,一边向他们学习,一边也钻研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作为班长,我根据车间领导的要求及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组织大家讨论,同学们纷纷积极发言,献计献策,提出生产中的相应技术难题改造措施。通过参加大会战,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使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作为建设新中国一份子的工人师傅们那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
实习结束后,正好是放寒假,车间主任、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刘同恩主任找我谈话说:“厂方领导认为你在实习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很有价值。”他代表厂领导邀请我寒假期间继续留在工厂参加大会战。
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条件异常的艰苦,寒假期间我一个人住在车间,工人师傅们晚上下班后,我就铺一个草垫子在车间睡觉。冬天的夜里特别的冷,每天的饭食每餐只有4俩饭,吃的是苞米面、橡子面、野菜混合做的窝窝头。尽管条件很艰苦,物质很匮乏,但这些不能成为我退缩的理由。为了实现车间生产线自动化,我与工人师傅天天加班并且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多台机床生产流水线技术上的难题,一想到很快能实现自动化生产,我似乎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干劲。大家集思广益,提出大量问题和建议,我带着大家提出的问题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大胆提出流水线上的自动上料机构方案。经过大家共同研究、修改和反复推算,确定方案可行,特别是在圆锥滚子震动左旋5度~15度角中间进行多次反复试验,最终找准一个合适的角度,实现自动上料的操作,在全体工人技术人员苦战40天的努力下成功实现了七台机床联线自动生产,成为当时全国自制的第一条自动生产流水线。
厂领导在总结中评价说:“大连工学院培养的学生政治思想过硬,敢想敢干,能吃苦耐劳,业务基础知识踏实,并能联系实际。”并奖励我个人一支“派克”钢笔,这支笔我保存了很久很久。
这段实践充分反映我校当时的高水平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同时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段实践,我认识到知识分子,只有到生产实践中去,将工人师傅、技术人员的经验和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才有用武之地;书本上的知识只有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才是有用的知识。
在生产实践中,我受到工人师傅、技术人员那种勤劳刻苦,对待生产技术问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的熏陶,这些都使我终身难忘,心中刻上深刻的烙印,而且这也为我后来留校工作,搞科研教学奠定了基础。这段记忆深刻的生产实践,不仅帮助我在一九六四年和几位同志一起研制的“高压水银柱式气动量仪”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做出了贡献,而且在一九七八年,由我作为负责人之一的国家下达的科研项目——数控龙门壁板铣床,研制成功,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九六零年三月,在重庆召开第一届全国技术革新技术大会。大连市只派出了三名参会人员,他们分别来自瓦轴厂、造船厂和机床厂,其中瓦轴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在大会展出并做了重点介绍。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都是有关单位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及先进个人代表。由于我在该自动生产线难题攻关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由瓦轴推荐、省提名,中科院、机械工业部、教育部组成的大会筹备组特批我作为大会中唯一学生代表参加大会,代表出席证是红色绒布制作的,代表们都用别针把代表证别在胸前,我是用大连工学院学生校徽把它别在胸前,非常显眼,代表中的老同志看见我就议论,这么年轻的小同志原来是大连工学院的学生啊,有的代表还拍拍我的肩膀,表达关爱之情,酒店里的服务员也非常羡慕我。我深深感到作为学生代表能参加大会,这是全国大学生的荣耀,更是大连工学院的光荣。
朱德委员长、教育部刘西尧部长也出席了大会,他们待人态度和蔼可亲,让人尊敬、敬佩。因为我是大会代表中最年轻的,所以让我参加大会秘书组工作,发放文件、简报等,有机会当面见到刘部长,他看到我胸前带的校徽,知道我是大连工学院的学生,问我“认识刘锡琛、刘澍吗?” 刘部长谈话平易近人,一点没有官架子,真让我敬佩。
我去重庆开会途中转车,住在北京教育部招待所,遇见了屈伯川院长的秘书柯益华老师,他问我来北京干什么,我告诉他,我作为学生代表去参加重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现场会。当日下午四点钟左右,柯老师通知我说:屈院长要见你。见到屈院长,我把去参加大会的原因及经过向他做了汇报,老院长听后高兴地鼓励我,好好干,并请我吃了一碗大肉面条(当时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能吃上大肉面是部级干部的待遇),还嘱咐我回校后去找他,我感动的落下眼泪。我非常激动,感到慈父般的温暖。老院长对我们青年人的关怀和希望,我永远记在心里,暗下决心回校后一定好好学习和工作。
同年四月,机械系总支书记陈福祥(后是校组织部长)找我谈话,告诉我提前留校做教师兼系秘书工作。就这样我在大连工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干了一辈子直到退休。
作者:机械学院——李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