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学院机械系机床教研室是大工最老的教研室之一,成立于1953年。从建室初期只有几位老师开始,在全国就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现在回忆当年的往事,深感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离不开机床教研室的风气和老先生们的关心与帮助。第一届教研室主任赵为铎老师,他西南联大毕业后任职中央机器厂,赴美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到了上海投奔共产党,曲道香港乘船来解放区大连工学院任教。赵为铎老师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机床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中国的阿切尔康(附注:阿切尔康是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的教授、苏联机床学科的著名权威,编写了《金属切削机床的设计与计算》、主编了《金属切削机床》等教材,是我国建国初期搞机床教学和设计的经典参考书)。教研室成员中的张致祥老师,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投笔从戎,到陈纳德的飞虎队作美军翻译,抗日战争胜利后返校继续求学,毕业后应聘来大连工学院任教。教研室成员中戴曙老师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活动,上了特务的黑名单,地下党将其转移来解放区,见到了曙光而改名戴曙,来大连工学院后派去哈尔滨工业大学读苏联专家的研究生班,毕业后返校。当时教研室的副主任是资深的赵圣斌老师,后来调郑州工学院作机械系主任。成立教研室时,我校1953年首届毕业生留校在机床教研室工作的有刘能宏、袁景侠、王统传等老师。之后,陆续有毕业生留校,直至1956年和1959年又留下两批毕业生,教研室形成了规模。
大连工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求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机床教研室是一个有作为的集体,就组织了几位教师设计了一台皮带车床,由校办机械工厂于1958年加工制造装配出来,试车运行良好、刚性好、加工精度也高,说明了教师的设计能力和校办工厂的制造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当时社会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到了工厂等工作岗位,能够具有担当起相应的独立挑梁的工作能力。因此,大连工学院在教学中,提出了加强基础、提高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验和实习之外,还安排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下厂劳动锻炼。1958年机械系59届学生在校办工厂劳动锻炼,有人组织学生把小无心磨床拆了分组进行测绘,以测绘图投产,边加工、边组装,很快就完成了,试车运转良好。说明了大连工学院的教学质量好,在校培养的学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不仅能够完成图纸的工作,而且也能亲身参加生产制造,动手能力也很强。
机床教研室不仅学术气氛浓厚,而且思想也比较开朗,在学习讨论中老先生们都能直言不讳的表明观点。1959年的反右倾学习中,戴曙说:“提起马鞍形,我与你们刚好相反,是个倒马鞍形,大跃进一塌糊涂,一塌糊涂!就是这样子的。”
后来,在“查书评书”时查找向苏学习中的问题,有人说“上午六节课一贯制”不符合中国学生的国情。平时较少发言的张致祥表明他的观点说:“苏联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环节,讲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一环扣一环,好得很!”
1962年初夏,教研室开会讨论有关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等事项,山东工学院机械系的颜子平教授也来参会。谈到了毕业实习,赵先生说:“毕业实习不能只看作是为毕业设计安排的,它是在校所学课程的总实习。”话音刚落,宋炳麟不同意,他说:“毕业实习就是直接为毕业设计服务的,为了作毕业设计才去毕业实习的嘛!”由此而讨论热烈,大家各自表明自己的观点。事后,颜子平教授说我看到了你们教研室的学术民主。
机床教研室从来自编讲义授课,起初,老教师们分工编写机床教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编写的教材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了名气,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也加深了对机床学科发展趋势的理解。赵为铎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外国著作、经验,结合国情进行研究,于1956年提出“金属切削机床”的课程体系。在校内试行的过程中,依此观点编写新教材。赵为铎主编的《金属切削机床设计》一书,参加编写的有袁景侠、冯辛安、张致祥、戴曙和赵德堃,于1962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定为高等学校交流讲义。这是国内第一本自行编写的《金属切削机床设计》教材和参考书,受到国内工科高校师生和工厂设计人员的普遍欢迎。他所提出的课程体系,逐步为国内工科院校所接受,沿用了几十年。
机床教研室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在着力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有重点的抓好科研工作。1959年开展了升降台铣床数控系统的开发研究,以宋炳麟为主、江崇斌参加,从头开始、困难不小,研究工作很有成绩,已经完成了凸轮曲线的切削加工试验,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到1961年仲夏,凸轮曲线的加工尚未达到完全闭合。在此关键时刻正值教材送稿以后,袁景侠、戴曙、冯辛安去科研组协助宋、江攻坚克难。他们废寝忘食、披星戴月地打拼在科研组,终于在年底拿下来了,以完全闭合的曲线向党报捷。
机床教研室非常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一方面教研室通过选派留学生、进修教师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选派刘能宏去苏联留学,获副博士回来,赵为铎的研究生李秀英进入论文阶段,转给刘能宏指导,完成了硕士论文。范文卿在外校进修机床液压传动时,翻译了苏联机床权威阿切尔康主编的《金属切削机床》中的液压传动部分,经戴曙、袁景侠审校后出版发行。改革开放以后,选派袁景侠赴美国留学,期满后回来工作了一段时日又去了美国,从此便留在了那里,后来,他在大连理工大学设立了“袁景侠奖学金”。选派冯辛安赴英国留学,英国导师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建议他攻读该导师的博士学位,然后留在英国搞课题。他谢绝了导师的好意,两年期满学成后回来,参加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
另一方面教研室着重于在工作中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老教师们无私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成长迅速。1961年春季开学,在《金属切削机床设计》书稿的编写接近完成时,需要增加一章附录,机械系党总支建议由青年教师参加编写,教研室决定由赵德堃编写“35毫米摇臂钻床设计举例”这一部分。他完成了初稿送交赵为铎先生审稿,几天后看到了有5页稿纸20条审稿意见,赵老师严肃的说:“编教材就是作文章,要反复修改才能成文,要有不怕麻烦、精益求精的思想准备,自己搞懂了写出来的东西人家才能看明白。”然后,结合文稿逐条解释审稿意见,耐心的给赵德堃上课,讲解编教材的要领。使他领教了赵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与态度,发自内心的说:“我重写。”
当时,机械系办了一个厂长级的干部班,有一门20学时的课由赵为铎上,眼看就要上课了,通知他去参加辽宁省委举办的教授学习班。教研室决定改由赵德堃上,他担心时间紧准备来不急,自己的知识面又不够怕上不好,去赵为铎老师家里原原本本地汇报了思想。赵先生笑了笑便上楼去了,下来时交给他一份手稿,翻开一看是讲稿。赵老师说:“你先拿去看,两天后再来,咱们谈谈。”赵德堃如获至宝,全部抄下来再从头读到尾反复加深理解,去找赵老师答疑时老先生又说:“你的听课对象与大学生不同,尽可能让他们当堂理解消化,最好能补充几个示意图,如果有困难去请教张致祥,他在这方面很擅长。”在张致祥的帮助下,将相应的示意图补充了上去。
赵德堃讲完了干部班的课后,教研室又给他安排了教学任务,接替赵为铎老师给62届学生上机床设计课。刚刚讲完“传动系统的拟定”,赵先生回来了,召集学生开征求意见会时宣布,后面的课由二人各上一半。充分体现了老先生无私的传帮带品德,使青年教师有机会直接向赵先生学习教学法,真是机会难得。
1962年赵为铎建立了刚度科研组,开展机床大件的刚度研究,并侧重于研究大件的接触刚度,选定冯辛安为助手。当时,有的教研室的导师将培养对象招收为在职研究生,攻读副博士。赵为铎主张培养也要因材施教,对于具备基础、专业知识扎实,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人,不必浪费时间去念攻读研究生的那几门课程,应该以开展科研工作来提高学术水平。他与冯辛安共同讨论方案,开展研究工作,使其在科研实践中很快的成长起来。与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合作开展研究,取得进展后在机械系召开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会,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王镛、副总宫明基、室主任金振华等许多成员都前来参会。在赵为铎作了简要报告后,讨论中由冯辛安作了答问。冯辛安也协助赵先生对后续的研究生,进行了相应的指导。
1962年赵为铎先生在大连工学院学刊上,发表了《金属切削机床学科一些问题的探索和教学法》论文,不仅对机床课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进一步阐明他所提出的课程体系的观点。为了适用于本科生的需要,在他的主持下机床教研室又编写了两本教材。一本是《金属切削机床设计》,送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由赵为铎编写、曾桂生为助手;另一本是《金属切削机床总论》,校内铅印试用,由戴曙编写、赵德堃为助手。教研室对此要求严格、认真而具体,反复讨论教材大纲。在用字方面讨论过“和、与、及、以及”的用法,虽然都是“同”的意思,却有所区别。对于图的说明要“夹述夹议”,在讲述工作原理的过程中,将件号和名称夹带其中,不仅使文章连续通顺、便于阅读理解,而且也节省篇幅。要做到“自圆其说”,不能有前后矛盾的情况出现,只能“如前所述”,不能“见后所说”。“图文并茂”,图要精选,修改量大的不如自己画,有图必有说明,引出件号从左上角按顺时针排序。戴曙编写的《金属切削机床总论》教材,边编写、边印刷、边试用,于1964年装订出版后校际交流。该书是机床概论与机床运动学的有机结合,有相当多的自绘图,翻看此书有耳目一新之感。赵为铎编写的《金属切削机床设计》是一本“少而精”的教材,经校内印刷出版使用修改后,于1966年初将书稿送一机部教材编辑室,因“文化大革命”未能出版。
打倒“四人帮”以后,一机部教材编辑室退回《金属切削机床设计》书稿,要求重新编写机床设计教材。教务处希望赵为铎担任主编,他表示不参加编写,并推荐戴曙主编。由戴曙、刘能宏、赵德堃、李秀英组成编写组,于1977年7月开始调研,先后到北京、广州、昆明、重庆、武汉、南京、无锡、上海,跑遍了国内各大机床厂和机床研究所,收集了大量丰富的先进资料,11月上旬乘船返回大连,历时四个月。回校后立即修改教材大纲着手编写,于1978年底完成书稿送一机部教材编辑室。
1980年暑假在大连工学院召开“全国高校机床设计教材讲习讨论会”,由院印刷厂赶在会前印出所需份数的教材,保证了会议如期召开。有153所高校的机床教师前来参会,会上,天津大学的张策讲了机床实验,教材编辑室的朱骥北讲了基础理论,大连工学院的戴曙、刘能宏和赵德堃分别讲了基础理论、相应机构和导轨部分。
戴曙主编的《金属切削机床设计》于1981年7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定为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将赠书送给赵为铎老师,他认为篇幅过多不适用于本科生使用。后来,教材编审委员会机床编审小组也提出同样意见。于是大刀阔斧的修改,由戴曙主编,赵德堃、李秀英参加编写的《金属切削机床设计》(修订版)于1985年12月出书。此书于1987年获机械、兵器工业部教材评审一等奖,获国家教委评审优秀奖(即国家级二等奖)。
教材编审委员会改制为机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后,在1991年的年会上决定,将《金属切削机床概论》、《金属切削机床设计》和《机床课程设计制导书》三本教材,合并为一本《金属切削机床》。由戴曙主编,参加编写的有赵德堃、杨有君、吉林工业大学的贾亚洲和刘艳梅,于1994年10月机工社北京第一版,定为普通高等学校机电类规划教材。这本教材中有机床教研室自行设计并投产的机床内容。该教材经评审后,获第三届机械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机床教研室编写机床教材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是赵为铎先生打下的基础,由戴曙传承下来。后来,由于课程设置的变化,冯辛安联合了两所高校,将机床、刀具、工艺三门课程结合在一起,主编了《机械装备制造设计》教材,1999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在国内的影响也非常大,被许多院校采用。冯辛安主编的《机械装备制造设计》(第二版),于2006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以后再版到第四版。关慧贞主编的《机械装备制造设计》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由关慧贞、冯辛安、朱泓编写的《机械装备制造设计》,于201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课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机床教研室成立以来,翻译编写出版了几十本教材、手册、科学书籍。1999年,成立机械工程学院,机床教研室撤销,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至此,“文革”前来教研室的成员都是共产党员了,而且都获得了教授职称。
作者--冯辛安 赵德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