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画廊 
 群星璀璨 
 功勋教师 
 杰出校友 
 校友讲坛 
 年度人物 
  
你的位置: 首页>人物>群星璀璨>园丁篇>正文
 
胡永康
2013-12-13 13:47     (点击: )

       我校兼职教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40年2月生,云南曲靖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永康的出生地云南曲靖是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县城,也是阿诗玛的故乡。刚懂事时,他就常听老人说:“这里人杰地灵,遍地是宝;但城西的那座高山阻挡人们的去路,只有能跨越过大山的人,才会见世面有发展。”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从此种下了一棵不安于现状的幼苗。
       在中学、大学期间,他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阅读了不少前苏联的文学作品,像《卓雅和苏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作品教育青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他人生目标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对他影响最大,可以说成了他人生的座右铭。
       1961年初冬,胡永康从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四季如春的昆明来到被誉为北国“煤都”的抚顺,成为石油部抚顺人造石油研究所(今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的一名实习技术员。当时正值国家自然灾害的后期,物质供应极端匮乏,工作条件也十分艰苦,但这些并未动摇他战胜困难的决心。参加工作不久,我国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原油产量的不断增长,为我国石油炼制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抚顺是我国炼油工业高压加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早的加氢催化剂的生产基地。为此,他在这里辛勤耕耘了37个春秋,在这里献出了自己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他的心目中,抚顺已成为第二故乡。
       参加工作以后,胡永康先后从事过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分析测试、多种石油化工催化剂和载体的研制工作以及工厂和试验厂的倒班劳动。其间经过一系列的风风雨雨,有喜悦也有迷茫,但不论何时何地均以“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来鞭策自己,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即使在“文革”那段不安定的年代中也从未放弃自己心中的准则。这段经历中,工作上虽无多大建树,但为日后科研开发工作的成功积淀了较为广泛而深厚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国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事业腾飞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历史的潮流把胡永康推到了炼油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工作第一线。加氢裂化技术是现代石油化工中将劣质重油转化成国民经济急需的优质喷气燃料、柴油和为化纤工业发展提供更多原料的重要二次加工技术。1980年以前,我国加氢裂化装置的总处理能力还不到40万吨/年。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78年末,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四套加氢裂化工业装置,分别采用两种类型(轻油型和中油型)的国外催化剂,这些催化剂花费了大量外汇。为解决催化剂自供问题,国家准备引进催化剂生产装置。胡永康曾参加了引进装置的谈判工作,后由于外商要价太高而难以接受。根据原石油部侯祥麟副部长的指示精神,原定由国外全套引进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生产装置改由国内研究设计。这一任务曾分别被列入国家“六五”和“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80年代初,胡永康领导的课题组有幸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轻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3825)的研制”工作。胡永康作为课题负责人,面对的现实是:一缺少有关资料、二没有现成样品。他和同事们怀着为国争光的极大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工作中去。他们首先集中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专利和文献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初步试验方案。利用以前研制其他催化剂的经验,进行了多次的探索试验。那时候,在他们的时间表上,除了催化剂还是催化剂,整天与挤条、成型、干燥、焙烧、浸渍……打交道。有时真是到了朝思暮想,如醉如痴的程度。经过无数次试验对比,终于确定了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工艺条件,解决了高沸石含量催化剂强度差等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实验室小试和中型装置评价表明: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均达到国外同类催化剂的先进水平。1985年获得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他们研制的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首次在一套90万吨/年高压加氢裂化装置上应用。在现场技术服务中,解决了工业应用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保证了催化剂工业应用一次成功。该催化剂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可以替代同类进口催化剂,节约催化剂费用1600多万元,为企业年增经济效益1650多万元。这次成功使胡永康深受鼓舞。实践证明:在科学技术上中国人是完全有能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目前,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已先后在辽化公司、吉化公司、扬子公司、燕化公司等5套加氢裂化工业装置上应用,年总加工能力已达到550万吨。
       在新技术的开发中,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创新是科技开发工作的灵魂。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提高我国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竞争能力并及时满足企业对加氢裂化催化剂性能的更高要求。1985年,他们课题组又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胡永康作为课题负责入主持了“高活性中油性3903加氢裂化催化剂研制”开发任务。为了做好这篇意义更大的文章,他们多次北上、南下,到企业走访、调研,经过多次研究论证,提出了3903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在无数次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了催化剂活性提高和中油选择性下降的矛盾,终于研制出活性比进口同类催化剂高13°以上,中油选择性与其相当的新一代加氢裂化催化剂。它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可以与国外同类先进催化剂相媲美,1995年获得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8月,3903加氢裂化催化剂首次在一套80万吨/年高压加氢裂化装置一次工业应用成功,为企业节约催化剂费用1980万元,年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它的应用成功,不仅完成了引进装置催化剂国产化和更新换代的双重任务,也标志着我国加氢裂化催化剂开发进入了创新阶段。其后,该催化剂还推广应用于镇海、抚顺等石化企业的工业装置。“3825、3903催化剂工业制备和工业应用”获得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我国加氢裂化处理能力已从70年代的40万吨/年发展到1000万吨/年以上,居世界第二位。在许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加氢裂化工业装置均采用了相应类型性能优良的国产加氢裂化催化剂,国产化率达到100%。这是他和所有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们的光荣。
       胡永康认为,科技成果只是开出来的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是结出的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科技成果开发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遇,都有可能成为胜利者。但机遇总是选择对事业不断追求的人们。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 技术支持:大连倚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辽宁省大连市凌工路2号  联系邮箱:alumni@dlut.edu.cn  联系电话:0411-8470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