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土木系教师、54届研究生,现任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主任、教授,水工结构与抗震专家,1929年1月生,江西南昌市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英姿少年到年届古稀,林皋教授在我校工作学习了近半个世纪。追寻他走过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这位水工结构与抗震专家的艰辛奋斗历程。
少年立志图报国
林皋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小职员家庭。他天资聪颖又是长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江西后,林皋一家被迫开始了背井离乡的逃难生涯。由于家庭人口多,吃、穿、住都无保障。面对国难家愁,林皋立志要“好好读书,富家强国”。1946年,林皋同时考上了清华、上海交大等几所大学。由于交大要收一笔他家交不起的宿舍建设费,他选择了清华。入学不久,他发现大部分同学来自大城市,生活条件比自己优裕得多。他并不在意,令他着急的是自己的基础不好,成绩只排在班级的中游。他决心撵上去。勤奋加上高效率,他的成绩提高很快,二年级开始逐渐突出,直至名列前茅。
当时,清华校园内学生思想活跃,爱国学生运动此起彼’伏。林皋受此熏陶,参加了“抗议美军暴行”、“反饥饿、反内战”等多次全国性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1949年初,古老的北平和平解放,思想进步、学业优秀的林皋也引起了党领导的地下组织的注意,并找他谈话,党组织发展新党员的活动也吸收他参加。从此,林皋积极靠近党组织,接受党的教育,思想进步很快。1951年大学毕业时,他主动申请去朝鲜前线,但因东北建设的需要,他被国家统一分配到建校不久的我校工作。
1952年初,刚刚参加工作三个月的林皋被学校派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水能利用研究班向苏联专家学习。他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仅用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俄语学习任务。当暑假来临时,组织派他临时到松江省五四九修建委员会任第一、第四联合工区主任,参加修建军用机场工作。当时,建设工地的条件异常艰苦,他与民工们同住工棚,吃同样粗糙的饭莱。暑假结束时,机场还没完工,他就继续留在工地上,直到11月份才返回学校。
1952年12月,林皋作为当时哈工大研究班200多名在校生中惟一的团员代表,光荣出席了哈尔滨市团员代表大会。
1953年8月,林皋同他的导师苏联专家郭洛瓦切夫斯基一起随院系调整回到我校水能利用研究班继续学习,毕业时他获得了当届惟一的“优秀毕业证书”。
初出茅庐显锋芒
1954年8月,林皋研究班毕业后继续留校任教。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备课认真,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辛勤辅导学生。精力旺盛的他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1956年,我国第一座拱坝工程流溪河水电站在广东修建。若采用新型的坝上挑流泄洪方案,既可以大大节约工程量和工程投资,又可以避免当时国外工程采用的坝顶溢流泄洪威胁坝基安全的弊端。但挑流振动对坝安全的影响是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当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而且动力模型试验技术在我国还没有开展起来。我校“抗震结构”科研组刚刚成立,上海勘测设计院遍访全国许多单位没有得到响应便向我校求援。当时年仅27岁的林皋凭着“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满腔热情挑起了项目具体技术负责人的担子。当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要研制模型材料,要通过试验深入了解水流的脉动规律,还要解决脉动振动产生的坝的动力响应等模型试验技术问题,甚至量测仪器也得自己试制,困难可想而知。关键时刻,钱令希教授给予林皋很多鼓励和支持。经过没日没夜的艰难探索,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为挑流泄洪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技术论证,保证了工程顺利完成。当时苏联的技术文献对此评价:“进行了精细的模型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应用了先进的量测仪器”,“所进行的研究论证了结构足够的动力稳定性”。能在当时苏联的学术界获得这样的评价是相当不容易的。
1958年,以礼河工程要在地震多发区云南省修建。当时土石坝抗震技术在我国接近空白,已在拱坝振动试验中取得经验的林皋决心向这一新的领域进军。当时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课题组是“老师靠边站,学生当领导”,林皋顶着“只专不红”的压力,团结、说服同学们开创这项研究。他们进行了土料的动力特性研究,通过试验比较各种坝型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变形,研究了抗震的有效工程措施,观测了水库地形对地震波浪的影响,并经上百次试验,找到了一种模拟粘性土抗剪强度的材料,从而为土石坝抗震特性的研究闯出了路子。他们对工程抗震安全的评价得到设计单位的认可,提出的抗震措施为工程所采用,研究成果被水电部选为对外技术交流资料。
林皋知难而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得到校领导的重视和师生的认同。1958年,他担任了教研室副主任,1962年5月晋升为副教授,1964年又受命担任了水工研究室副主任职务。1964年10月,林皋作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全国青联大会。他受到莫大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
献身科学勤攀登
林皋没想到“文革”中会因为中学时曾在蒋经国任名誉校长的赣州正乞中学就读一年多的经历而受到清查和批判,并被下放到学校青堆子学农基地。劳动中,他常干最苦最累的活儿。一年暮冬,他在瑟瑟寒风中脱掉棉裤,赤脚下到刺骨的水中为渠堤堵口。在严寒的考验中,林皋的心依然是热的。
1972年,在吉林第二松花江上游建的白山水电站,拱坝高150米,当时是国内兴建的最高混凝土大坝之一。抗震安全十分重要,我校接受了进行这方面科研任务的委托。林皋参与了这项科研工作,但因那时对林皋的审查还未结束,他只能在幕后指挥,不能出面和署名。林皋领着大家从制造实验设备人手,用从工厂的废料堆里找到的材料制成了低频振动台。他与陈德钜合作,研究出动力模型试验的直接摄影法,成功地测出了拱坝的前10阶振动模态。这项成果具有设备简单、直观性强的特点,不仅有效解决了白山大坝的安全评价问题,也为后来解决丰满大坝的安全评价问题奠定了基础。这项成果在我国地震代表团访美时被选做学术交流内容。在对白山大坝进行抗震安全评价中,需用计算机进行耦合振动分析。当时林皋没有资格进入大连造船厂的计算机机房,他就在外面编程序,让陈德钜进去计算,有问题带出来两人商量解决。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为设计提供了满意的科学依据。
1976年10月,十年浩劫终于结束,林皋彻底摆脱了政治羁绊。虽然他青春不再,但仍壮心不已。1978年6月,林皋接受了对丰满大坝进行抗震安全评价的任务。丰满大坝当时属病险库,由于人防要求增建泄水隧洞,进口在深水以下,施工条件十分艰巨。为节省工程投资,需在坝头附近进行大洞径、大药量(最大4吨)的水下岩塞爆破。大坝的抗震安全直接关系到吉林、哈尔滨两市及第二松花江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东北勘测设计院自1975年起进行专题研究,也曾委托过几个单位进行多年的研究计算,均未得出满意的结论。林皋在没有任何报酬,而且要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务。经过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大坝的安全评价问题,致使设计顺利地通过了水电部的审查。1979年5月,水下岩塞爆破获得了圆满成功,保证了大坝的安全,并且节约投资870万元。爆破中实测到的坝体应力和坝顶速度响应与计算预测值十分吻合。1985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0年3月,林皋晋升为教授。同年,一向重视科教工作的屈伯川老院长在全院教师大会上宣布任命林皋为抗震研究室主任。林皋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报答老院长的信任,带动了研究室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1981年11月,林皋等9位教授成为我校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3年,林皋教授出席全国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并当选全国总工会第十届执行委员,1984年7月20日,林皋教授实现了他30多年的追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年,他获得大连市优秀党员、辽宁省模范教育工作者两项荣誉。这些成绩和荣誉,为林皋教授的生命注人了青春的活力,他加快了向科学更高峰攀登的脚步。
90年代初,他为沈阳大伙房水库和龙滩水电站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在大型骨干枢纽龙滩水电站建设中,他敏感地意识到大坝的抗震安全评价意义重大。这种意义不仅在于该大坝是世界上最高(200米级)的碾压混凝土坝,更在于2000年前后,我国将有许多世界级的高坝在地震区进行建设,我国地震活动呈上升趋势,发展新的大坝抗震安全评价方法实属迫切需要。年逾60的他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这项研究中。为了深入了解大坝的抗震潜力,他对大坝动力模型破坏试验技术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可定量化进行大坝抗震安全评价的方法,阐明大坝的抗震薄弱部位,并提出相应的增稳措施。在龙滩坝址设计地震动研究中,他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原定的设计地震加速度,所得结果与坝址所处的弱震环境相同。这使大坝节约混凝土36万立方米,折合投资1亿元。“龙滩大坝抗震计算及抗震模型试验"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科学上要有所发现,不仅要全身心地投入,还要更多地实践和总结。林皋教授从50年代起,结合教学与工程实践,不断从事大坝等水利工程结构理论、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的研究,在学术上取得了重要成就。(1)他完善和发展了大坝抗震理论、分析方法与模型试验技术,是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如他提出的拱坝和空腹拱坝抗震分析的“拱梁模态法”,将复杂壳体三维动力分析简化为一维和二维问题处理,计算自由度大量减少,达到较高的精度,便于工程应用;他所提出的拱坝与半无限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较目前各种计算模型考虑因素更为全面和接近实际;他还提出了坝上附属结构的合理计算模型及分析土坝地震裂缝出现的计算模型,这些成果在国际交流中均获较高评价。(2)他发展了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结合工作需要,他论述了地下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地下结构的合理计算模型及工程实用的计算方法,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3)他发展了混凝土结构断裂分析的工程实用理论,他提出的虚裂缝模型的解析解法克服了Hillerborg的虚裂缝模型需数值迭代求解,实际应用困难的弊端,计算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使目前断裂力学理论研究与结构试验间的距离有所缩短。发表在国际刊物“工程断裂力学”上的论文为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学术刊物所选录。
林皋教授圆满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子题10余项,为我国10多座大坝、海港码头等工程有关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做了重要工作,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能源和水利建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78年以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能源部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目前,他已合作编写著作3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他的研究成果被EI、SCI、AMR、SA—PA等外国学术著作收录52条,还被评为水利学会、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多次,并被选入《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词典》、《中国科技成果大全》等书中。林皋教授被英国国际传记中心(1BC)选为1992—1993世界名人,被美国传记研究所(ABl)选人“500有影响名人传记”,授予他"20世纪成就奖”和“国际荣誉杯”。自60年代以来,林皋教授先后获得市特等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市、省、国家级荣誉称号13个。
育得桃李满园香
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林皋教授兢兢业业,劳心劳力,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层次的合格人才。
“身教重于言教”、“做事首先做人”、“严爱并重、引导鼓励”是他的为师原则。他勤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是弟子和周围同志有目共睹的。多年来,除星期日外,他总是乘公交车来研究室工作,这个习惯保持到今。他对所承担的课题总是亲自参加试验、计算、制图和撰写报告论文,凡与学生合作,由学生执笔的论文都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在研究室,他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善于团结协作。在学术和评审工作中,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而对个人利益常常主动谦让。他目光高远,虽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纵向课题难度大、任务重、报酬少,但他总是把这些课题的研究放在第一位,所承担的课题经费由研究室统一支配。他十分关心研究室的发展,带领同志们埋头苦干三年,终于建成了国家教委第一个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
“业务上要求严,生活中爱护多”是林皋教授弟子们的切身体会。他是严师,更是益友。每位弟子毕业时,他都帮助联系工作,写了很多推荐信;有的弟子想出国深造,他给提供学外语的机会,帮助联系导师,甚至亲自办出国手续。他希望弟子们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环境,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现已留校的博士后迟世春当初只身一人来到大工,并没决定留校,是林皋老师的人格魅力、研究室活跃的学术氛围留住了他。
如今,林皋教授培养的研究生已有31人获得博士学位,29人获得硕士学位,还合作指导了6名博士后。他们中有13人已破格晋升为教授,5人成为博士生导师,2人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博士,2人获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1人人选国家杰出青年,2人人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其弟子,现在郑州大学工作的王复明博士毕业后到美国进修,参加了举世瞩目的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的工作,并取得创造性成果。美国教授很欣赏他的学识才干,希望他留在美国,王复明婉言谢绝了这番好意。回国之初,由于科研经费紧张,没钱购置研究设备,王复明拿出自己的积蓄并贷款,筹集了15万美元买来了设备。他的研究成果“高等级公路检测及CAE技术”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本人荣获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
林皋教授的一些弟子不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受到好评,也给祖国、母校和他们的恩师带来了荣耀。如获得1998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年轻学者事业奖的陈根达让美国教授记住了大连理工大学。被誉为“东方之子”的曹亚林能在加拿大获CGS奖并进入政府交通部工作,确实给中国人争了光。林皋教授还曾收到他不认识的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教授的来信。美国教授不仅称赞了他培养的博土孙克明,还告诉林教授“您应该为培养出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令林皋教授骄傲的弟子还有很多,如楼梦麟、周晶、孔宪京……他们都已成为学术带头人。谈起弟子们的成就,林皋教授一脸的欣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目前,林皋教授承担着“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子题3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正怀着“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继续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