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画廊 
 群星璀璨 
 功勋教师 
 杰出校友 
 校友讲坛 
 年度人物 
  
你的位置: 首页>人物>群星璀璨>园丁篇>正文
 
彭少逸
2013-12-13 13:36     (点击: )

       我校创校时期化工系教师,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月油化学、催化专家,1917年11月生,江苏溧阳人,”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称院士),1998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彭少逸于1939年在武汉大学毕业后,在母校当了两年助教。然后于1941年到重庆动力油料厂研究室工作。当时的室孙增爵先生(清华大学1933年毕业,美国MIT博士)对研究工作种的创新问题十分重视,积极倡导新观点、新方法。当时处在抗日战争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即使在那种条件下,在孙的领导下,他们仍然完成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在此影响下,他在思想上一直思考如何搞出新东西。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初回国后,即来新成立的大连大学工学院化工系任教,教了一学期普通化学;同时在大学所属科学研究所搞科研。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更名大连石油研究所。后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彭少逸在此任研究员、室主任。1961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室主任、所长、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他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工作中,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在选择科研课题上都是从国家当时的需要出发,因此多年来在他的科研工作中,无一例外地都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课题的。但在思想上始终没有放弃不断创新的信念。当然,他所追求的创新是在国内条件能够实现的前提下的大胆探索。
       彭少逸院士早年从事石油炼制和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50年代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和色谱分析研究,组织领导了合成油七碳馏分脱氢环化制甲苯研究,开发了催化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1960年以后研究成功柴油中芳烃的抽提,已用于生产;发明了碳纤维高效脱氧催化剂,以及活性碳为载体的非贵金属脱氧催化剂等,均已用于高纯气体的生产;领导开展了一碳化学的科学研究工作。由于他在催化学科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1997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要在已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彭少逸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多次改行。起初摘有机合成、炼油,之后又搞过色谱、萃取和分析,后来才落脚到催化上来。他说:由于我多次改行,就不可能在某一个专业上有很深的造诣。但正是由于接触的学科比较多,知识面也就比较广,多种学科的汇合比较容易激发新的思维。
       他认为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科技工作者,不能以效仿他人为满足,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看到别人已经有了的技术,自己再去努力仿制,填补省内或国内空白,这是好事,但不能说是高水平。对一项技术,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才是科研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通常对有些使用成熟的技术,想要超过它的确很难,但老的东西就不能翻新了吗?这要看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要翻新,走老路是翻不出来的,必须是与众不同。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了,这就是创新。他举三个例子,一个是过去搞纸上色谱,用纸作为载体,用有机溶剂做流动相。由于毛细作用,就把混合物带上去,因为溶解度不同,所以分成一个一个点。当时他就想,为什么别人都用水作为固定相呢?于是就考虑采用甘油作为固定相,马上得出新结果。芳香族化合物的异构体在一般的纸上色谱都分不开,而用甘油就全部分开了。像邻二苯酚、间二苯酚、对二苯酚等性质相近的组分都分开了。再一个例子是,他们发明的氮气高效脱氧剂,就摆脱了常规思维。为了搞出新的东西,他们想到用优质活性炭为载体,它既有载体的作用,又是还原剂,碳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开发成功氮气中脱除微量氧的新工艺,变革了多少年来工业上的旧工艺。还有一个例子:许多快速反应,由于内孔扩散的制约效能不高。而纤维具有非常大的外表,克服了内孔扩散阻力,如用铂载在氧化铝纤维载体上加氢,效率可提高100倍。
       他举这三个例子是想说明,不管搞什么样的工作,总要有自己的新见解,想办法搞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同时还要认识到新陈代谢是客观规律,没有一项技术是十全十美的,都是可以更新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交叉越来越多了,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任何一项发明已很难是单一的学科能够做到的,它往往是多种分支学科综合在一起的结晶。所以他认为要搞出有特色的东西,单靠某一学科的长处常常是不容易的。如果你对某些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深度的话,这样就比较容易把不同的学科结合起来,从而比较容易激发新的思维。
       彭少逸认为,要想创新,首要的一点是思路要活。做研究工作,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把知识积累与科研工作结合在一起,勤于思考,新的构思就产生了。所以说学科知识面要广一些,并尽可能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是开拓思路、科研创新的重要条件。

                                  以分析、批判的观点吸收别人之长

       彭少逸院土说,我们做科研工作,需要有一个题目。一般来说,总是导师给的,当然导师给的题目不一定是导师自己的意见;你自己也可以提出愿意干什么。不管是自己提出来的,还是导师给的,要做一个科研题目,首先要查文献,看看前人解决到什么程度,是怎么解决的,然后结合自己的题目拟定一个方案,确定研究工作该怎么做。这里边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对看文献应该抱什么态度。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在这方面有许多经验教训。
       他认为,我们国家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解放以后又受到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比如,1958年,我们提出来超英赶美,有雄心壮志是好的,但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达到超英赶美的目的。为什么呢?因为方法不对,采取闭关自守的方法。不开放,用闭关自守的方法来搞建设,那怎么能达到超英赶美的目的呢?直到“文革”以后,邓小平把这个局面一下转了180度,开放了。开放以后,我们从外商那里买来很多生产技术,中外合资的、外国独资的都进来了。这又引起了我们思想上的动荡,就是我们不如人家。解放前,由于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有崇洋的思想;解放后,我们批判了这种思想,但是没有真正达到批判的目的。所以改革开放的大门一打开,看到外国的东西比我们好,这个崇洋的思想又死灰复燃了。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随处可以见到很多商品叫外国名字,而且那些名字在外国都没有,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商品含有外国的味道,就身价倍增。为什么不叫中国名字呢?这不是崇洋又是什么?
       彭少逸指出:在科学研究领域,崇洋思想也是很严重的。比如,某人的一篇文章在国外发表了,就觉得与在国内发表不一样,这是不是崇洋思想?外国人引用你的文章,这本是国际上很通常的事情,没有什么特别的。英国引用法国的,法国引用德国的,这是很平常的事。而我们就不这样看待了,一听说是外国人引用了谁的文章,就认为如何高明。这又是什么?说穿了就是认为我们不如外国人。外国人说好,就高兴得不得了。总把自己看得低人一头,这不是崇洋是什么?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某些方面我们确实不如别人,跟别人比我们有差距,这是客观存在。从我们思想上来说,要认识到这个局面是不正常的。但有些人总觉得中国人比外国人笨,这是不对的。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不少,中国人哪一点比外国人差呢?可是为什么中国人到外国就行了?很明显,环境不一样,条件也不一样了。正是这个原因,现在有一些去国外留学的人不愿回来,你能说这些人都不爱国吗?不能这么说,确确实实是国外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比国内好,所以他不愿回来,这是人之常情,不能过分指责这些人不爱国,总是要实事求是嘛!但是我们是中国人呐,你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长大,父母养活了你,国家、社会培育了你,你总还是希望中国富强起来吧!
       话说回来,我们查文献,首先要做到不崇洋。因为你若有崇洋思想,就不能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我们看文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从别人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看出他的思路,看出他的思想特点,吸收他学术思想上的长处,并能分析、判断,提出他不足的地方,把他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你研究工作的借鉴。这样提出来的研究计划,就不会是跟着别人走的。如果你的思想被文献束缚住了。觉得别人比你高明,你的创造性就没有了。所以看文献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别人对一些问题的见解,很好地吸收别人的正确见解为我所用,而不是被文献牵着鼻子走。

                                       机遇总是落在有,准备的人的头上

       在科研活动中,彭少逸认为科技人员的一个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对自然界某个课题的进攻性。这种素质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抱定一个信念,就是要搞出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Chances  benefit  the  prepared  minds”,意思是机遇落在有准备的人的头上。
       彭少逸说,为了做好工作就要勤于思考,不甘寂寞,不满足现状,老是有这么一个愿望。这样,机遇就有可能降落到你的头上了。如果不是prepared    minds(有准备的头脑),机遇来了也不会找到你。做研究工作要出奇制胜,怎么才能出奇制胜呢?我们现在研究的超细粒子催化剂是一个中间的东西,它们介乎本体和原子之间。这种材料由于颗粒小,达到了纳米级,具有不寻常的功能,使合成烃过程的产品分布得到改善,提高了产品收率。这就是因为它是新的体系,产生了新的尺寸效应,才使我们有新的发现,取得更好的效果。
       他认为,在研究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意外的现象或结果,这在思想上也要有所准备,意识到会导致新的发现,不要随便地、轻率地弃之不顾。这个时候要警惕了,不要认为实验失败了,这恰恰可能是个好东西,千万不要扔掉了。大家知道有一种分子筛催化剂叫ZSM—5,原来设想是用甲醇对一个碳氢化合物甲基化,但做的结果是甲醇没有了,甲醇究竟变成什么了呢?结果发现变成了高辛烷值汽油。原来预想的结果没有得到,而意外的结果却出现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所以说一种探索性的工作,常常会出现歪打正着的现象。这虽然不很普遍,但这种机会也是不少的。

                                    要投自己的信任票,要有坚定的信念

       由于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上资金投入的限制,在一些科研条件上我们与外国有差距。彭少逸认为,这只是一些外部因素,关键还是内在因素,在于建立信心。搞科研工作的第一条是要投自己的信任票,不要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不然什么出息都没有。首先要肯定自己就是这块料,要投自己的信任票,相信自己是有所作为的,这样才有强大的推动力。他在50年代末研究色谱时就想建立一个新的碳氢化合物快速分析方法,即不用颗粒氧化铝,而是把氧化铝涂在耐火砖、硅藻土等惰性担体上。怎么涂呢?有机铝盐,如异丙醇铝,醇盐溶解于苯,把苯的醇盐液体浸在硅藻土上,然后通过水蒸气,同时加温,表面上形成一层均匀的氧化铝膜。用这个做色谱分析,一分钟,所有的碳氢化合物全都分出来了,一个一个峰形很窄,分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认为在科研工作中,尤其是在受到一些客观条件限制时,不要灰心,要有信心,要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只要你有解决困难的决心,办法就来了。从事科研工作,走探索创新这条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不要怕失败。
       有那么一句话大家可能也知道,叫做科研工作允许失败。他不赞成这句话,科研工作怎么能允许失败呢?不能允许失败。可以是未达到预期的结果,但这并不等于失败。关键是有没有好的想法,如果有了一个好的想法,觉得很值得搞,但怕失败而放弃了!如果是这样,你的胆子就打了个对折,即使是很好的路也会走不下去。你准备去做一件事情,就不要患得患失。设想出来了,只要路子是对的,暂时做不出来也没有关系。他的体会是,有了理论根据,而且设想也比较成熟之后,就大胆地探索,终究是会成功的。

                                    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

       彭少逸院士说: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很重要。现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每个人都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影响,你不能置身于社会生活之外。所谓影响就是对是非的评价,遇到与个人利益有关的问题要正确对待。林则徐曾讲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一个科学家,必须心胸开阔,有博大的胸怀,善于与别人合作,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贡献。千万不要低级趣味,一有利害关系就斤斤计较。本来别人有贡献,你把别人的贡献贬低,你就把事实歪曲了!这是很明显的。当然也不是什么都无所谓,都是别人的,我什么也不要,要持科学的态度,是你的就是你的,但不要过分。比如发表文章的署名,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都属于这类问题。俗话说“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的表现人们看得见。
       对于科研道德,中国人评价一个人叫做“道德文章”。“道德”就是现在说的德,“文章”是你的才,要德才兼备。“道德”在“文章”前面,这就是对人的评价首先是看道德好不好。“道德文章”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非常宝贵的东西。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 技术支持:大连倚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辽宁省大连市凌工路2号  联系邮箱:alumni@dlut.edu.cn  联系电话:0411-8470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