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电讯系和电机系第一任系主任、教授,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原副院长,电子学家,1908年12月生,山东平阴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称院士),1992年1月逝世。
毕德显,7岁时入小学,15岁入山东泰安萃英中学。1927年夏,他进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物理系学习;1930年春,因齐鲁大学停办,插班转入北京燕京大学物理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本科,留校边当助教边读研究生。1934年夏,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
1939年夏,到昆明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保密电话的研究。还参与研究利用中波广播电台导航飞机的课题。
1940年夏,由任之恭所长推荐,毕德显申请到“中华文化基金会”的留美助学金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就获得了硕士学位。1941年暑假后,毕德显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读博士学位。同时兼做助教,协助袁家骝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批改实验报告等。1944年夏,毕德显通过了《高强度质谱仪镁离子源》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是留在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理论研究组工作,后应聘到新泽西州康登城的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新产品试制部工作。1947年9月,经当时的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兼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尧教授介绍,毕德显回国到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授。
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毕德显拒绝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而响应了中共地下组织向他发出的去东北解放区任教的邀请,经上海、香港并取道朝鲜,于1949年初辗转来到解放区大连,担任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工科大学——大连大学(后改名大连工学院,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电机系和电讯系的系主任。
1951年底,全国高校开始院系调整。大连大学电讯系划归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一部,随后以他们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952年2月29日,毕德显带领电讯系师生共211人来到张家口,加人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开始了他以后40年献身军队教育事业的历程。
1958年,毕德显随学校迁往西安,该校更名为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61年又以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为基础,在重庆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工程学院,毕德显被任命为副院长。1963年,雷达工程学院调整更名为通信兵工程学院,他仍被任命为副院长,授予大校军衔。
“文化大革命”中,毕德显倍受打击,身处逆境,但他始终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他除了去图书馆帮助整理、出借图书资料外,还抓紧时间,阅读国外科技杂志,在另一位教授协助下,编译出版了《电信技术译丛》19册,100余篇,近百万字。1972年,总参通信兵部为毕德显彻底平反,推倒一切诬蔑不实之词。随后,他被任命为重庆通信工程技术学校副校长。1977年6月,毕德显在近古稀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7年9月,毕德显调到南京,被中央军委任命为重建的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1979年,他主持招收了通信工程学院重建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并担任指导教师小组组长。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还在通信工程学院领导组建了军队第一个指挥自动化工程专业。
毕德显一贯热心帮助和扶植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几十年来忠诚党的教育科研事业,坚贞不渝。为表彰他的先进事迹,为年轻知识分子树立榜样,1983年4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党委批准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总参通信兵部党委发出了“向优秀共产党员毕德显同志学习”的决定。
80年代中期开始,毕德显把主要精力倾注在通信工程学院建设博士点和增建硕士点上。通过调查研究,他亲自确定了学院第一个博士点“军事通信网”的研究方向。1988年底,他因年事已高退居二线,但仍然兼任学院学术委员会等许多机构的名誉职务,指导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关心中国通信电子事业和军队通信事业的发展。他经常为教员和研究生解答难题,经常与研究生谈话,鼓励他们勤奋学习。
1991年春,毕德显因病住院,年底,病情转重,但他仍念念不忘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当一位博士生导师去医院看望时,毕德显吃力地叮嘱他要加强青年骨干培养,深情地说:“可不能让我们的博士点断了线啊!”1992年1月12日,毕德显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4岁。在他的一生中,为祖国的电子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建设。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党委决定在全院开展向毕德显教授学习的活动,并在他诞辰84周年纪念日,在学院举行了毕德显铜像揭幕仪式。
毕德显在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一项突出的贡献是开创了我国雷达工程的教育科研事业。1949年初,毕德显担任大连大学电讯系系主任。为了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他受命创建雷达工程专业。为此,毕德显主持制定了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和课程设计,聘请教员,编译教材,亲自讲课。在我国,毕德显最早把自动控制技术、脉冲技术、微波技术和检测理论等列入雷达工程专业的课程,最早翻译出版苏联的《天线》等专著,自己搜集资料,编写《微波传输技术》及《雷达原理》等教材,亲自为学员讲授。此外,在他的倡导下,通信工程学院自50年代始就筹备建立了雷达军用机实验室。通过共同努力,50年代初,终于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雷达工程技术人员。这批人今天都已成为我国及军队雷达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许多人为发展我国雷达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有两人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土。50年代末,他积极参与了学院承担的气象雷达和超远程雷达等的研制工作,提出了将参量放大器作为接收机前端以提高雷达性能的设计思想。在他的指导下,学院科研组顺利完成了这些新型雷达的研制工作。由于毕德显在雷达技术方面的贡献,1962年在第一届中国电子学会.年会上,他被选为该会下属雷达委员会的首任主任委员。
毕德显不仅开创了我国雷达工程的教育科研事业,而且还精心培育通信电子技术人才,为军队的通信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教育工作中他非常强调打好基础。亲自讲授普通物理等基础课程。他的讲课,很富有启发性,既传授了知识,又指出了研究方法。1980年,72岁的毕德显还亲自带领一个教学调查组,深入教学第一线,听了许多基础教员讲的课。电磁场理论课是工科大学电子学与通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理论基础课。50年代初他自编讲义,亲自为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和雷达工程系的学生讲授这门课。60年代初,他在几位一起工作的年轻教员协助下,主持编写出《电磁场理论》一书,到80年代初,在电子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他又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主持重新编写了此书,把电磁场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得更加深邃透彻。
毕德显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解放初期,他结合创建雷达工程专业,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在职的青年教师。1956年,他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1963年9月和1964年9月又招收了两期研究生,并成功地组织了教学训练。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在他的努力下,1979年通信工程学院又开始招收研究生,并积极参与筹划博士点建设。在教育工作中,毕德显十分注重跟踪世界电子高新技术的发展。50年代初,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刚刚开始起步,他就组织人员编写了《自动控制原理》教材,在学院开设了这门课,并在我国最早把自动控制原理用于雷达装置。40年代末,晶体管在国外问世后,他于50年代初就在学院开设了“半导体物理学”新课。当国外杂志上出现有关信息论的论文,他立即敏锐地预见到这门科学在未来通信和雷达中将开辟广阔的前景,及时邀集几位理论基础厚实而又有进取心的教员,组成研究班子,由他指定阅读书目,开始了对信息论的研究,50年代初就陆续在本院院报上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60年代,雷达信息论研究的前沿是雷达信号波形设计,美国信息论专家P.M.Woodward提出了雷达分辨力的统一理论。毕德显针对当时我国雷达存在距离与速度模糊问题,提出了利用编码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了几种编码方法。为使更多的人涉足这一学科,他还举办了信息论专题讲座,为雷达专业学生编写了《雷达信息论》选修教材。1965年,他在重庆主办了全国性的信息论学习班,为信息论理论的应用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70年代初期,随着国际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他又及时搜集和翻译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开设了卫星通信讲座,为创设卫星通信专业创造了条件。70年代末,为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毕德显在通信工程学院领导创建了我国军队院校第一个指挥自动化专业。开始将通信与计算机结合在一起,使军事指挥、控制和信息处理开始向现代化水平迈进。
毕德显诲人不倦、爱护青年的执著追求令人感动,甚至对毕业后多年的学生,也尽力给以教育和帮助。1975年,毕德显在“文革”之前带过的一位研究生,对国外一卫星通信专家来华讲学和座谈中提出的FDMA(频分多址)非线性互调分析的一些理论产生了一些疑问,在千里之外给毕德显老师写去了一封求教信。10天以后,他竟收到了毕老师寄来的航空挂号信,9页纸上写满了详尽的数学推导,既指出了国外专家的几处关键性错误,又提出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在一年时间里,这位学生收到毕老师写的类似信件达8封之多。
毕德显虽然长期工作在国防通信教育战线上,但对军队整体通信建设也非常关心,并积极为部队通信排忧解难。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上级要毕德显协助解决志愿军在前线遇到坑道通信的难题。当时国际上对地下无线电波传播的研究和应用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毕德显接受任务后一方面认真总结战士们使用埋地天线的经验,另一方面查资料,搞演算,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探讨。经过不懈努力,毕德显终于及时地写出了一篇《坑道天线》的专论,对坑道通信的电波传播方式、坑道天线的辐射机理、基本形式结构及如何架设等都作了描述,使这一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了答案,为抗美援朝时的野战通信联络贡献了力量。
1970年冬天,我国西南地区某机场要建一个雷达站,附近有一条高压输电线,它可能会对雷达产生干扰。为此,机场雷达站人员带着这个问题到学校求教。毕德显听后立即查阅资料,只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推导出公式、估算出了雷达机与高压线间的最佳无干扰距离,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
毕德显还经常及时向上级提出一些对国防通信建设方面很有价值很有远见的重要建议。1978年初,毕德显建议积极组织力量开展军用光纤通信的研究。在他的关心下,通信工程学院80年代初就开展了对光纤通信的研究与教学工作。70年代末期,毕德显提出,军队指挥自动化工程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易到难,首先着眼于系统基本功能的建立,而不能盲目模仿西方,把兴趣放在大屏幕显示等方面。以后实践证明,他的这个建议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完全正确的。1981年,毕德显建议,通信技术装备的改造与发展应特别重视微处理机的研究与应用,军队通信院校各专业都要开微机课。这一建议后来得到了采纳和实行。1983年,毕德显根据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特点,又提出了“核战争条件下通信联络保障问题的建议”,受到上级重视。
毕德显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我国及人民军队的教育事业和通信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功绩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