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数理力学系64级研究生、教授,现任校长,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分委员会主任,计算力学专家,1941年生,江苏苏州1市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11月3日,对于54岁的程耿东教授来说,是一个很不平常的日子。这一天,从刚刚闭幕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传来喜讯,他名列新入选的59位中科院院士中;也是在这一天,原国家教委颁布决定,任命他为大连理工大学的第五任校长。在他的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为了学校的发展,他受命于跨世纪之交,同时肩负起了科学家、教师和校长三个重要的角色。
标新立异追求完美
程耿东1941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相当艰难的境遇中度过的。他与善良而坚毅的母亲相依为命,靠母亲在油灯下绣花和做工的微薄报酬供他上学读书。贫寒的家境和艰辛的岁月,使他学会体谅和理解,懂得报答,更磨炼出吃苦耐劳的个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他在小学中学都是优等生。1958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他刻苦攻读。有好几年寒暑假他因拿不出路费,没能回江南老家看母亲,就在校内留学生宿舍当清扫工,也去过北京天文台帮忙搞计算,挣点工钱帮补学习费用。那时还没有计算机,成摞的演算纸记录着他的勤奋与辛劳。这些,并不妨碍他成为北大的高才生。他后来常说,无论是在苏州家乡,还是以后在北大、去北大荒劳动和在沈阳当教师,每当自己精神苦闷、稍有怠惰时,一想到母亲艰难的一生和充满期望的目光,就会立即唤起自己的良知,发愤努力。他不断拼搏去争取更多的机会,用学习和事业的成功,抚慰含辛茹苦的母亲,回报国家和社会。
他从小养成了一种爱独立思考的个性。随着岁月的磨砺与年龄的增长,“标新立异、追求完美”成为他做人做事的特点。他不随波逐流,对问题总有自己独到见解;做任何事情都很勤奋、很投入,不做则已,做就把它做好。务实让他不浮躁,坦诚使他率直,聪明与自信里蕴含着幽默。
1964年,他以非常优秀的成绩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数理力学系唐立民教授的研究生。在入学考试时,他不仅用极短的时间答完题,而且还在一些题后附上自己的意见:这道题出得如何,应该怎样出更好等等。人还没有到大工,他的标新立异就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性格,使他在学习和科研中追求新意,希望自己有不同于别人的见解。他先后师从于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王仁、唐立民、钱令希和钟万勰。导师们对他的这种创新性思维都十分赏识。“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当做“修正主义苗子”,受到不公正的对待。1968年9月他与同龄人到北大荒的部队农场“改造”。艰苦的劳作之余,他仍然钻研他热爱的力学,并不时写信请教自己的导师。一年后被分配到沈阳88中学当教师,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他教过物理、数学、语文,还当过教导干事。他的勤勉敬业给师生留下很美好的记忆。在当时那种读书无用泛滥的逆境中,当不少人在哀叹,或热衷于侃大山、睡懒觉时,程耿东一刻也没有闲住,他努力求索着。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读书总是有用的,知识就是力量”。
程耿东厚实的业务功底和富于创造力的品质,深得求贤若渴的钱令希教授的赏识。还是在“四人帮”疯狂摧残人才的1972年,邓小平同志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后,就提出为专家配助手。钱教授立即抓住这一机会,亲自到省里奔走,反复介绍程耿东的才能,诚恳说明工作的需要,终于通过组织把他调回了学校。每当谈及此事,程耿东总是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说这次调动使他比别人早5年回到科研岗位,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那时,学校根本做不成学问,钱令希教授以“学工”为由,把程耿东等几位年轻人组成小分队,由钟万勰教授带领,派往上海,白天在工地推水泥车,晚上到计算中心去学习、演练计算机技术。那时上海用的X-2机,内存仅有8000个字节,连如今娃娃们使用的学习机都远远不如。可这样的机器在当时已经是国之珍宝了,来自各地的学子们排队轮流使用。小分队常常被允许午夜进入机房,使用10~15分钟的机时。每当深夜来临,几个年轻人在徐家汇的小饭摊匆匆吃上一碗几角钱的阳春面,就挤上26路夜车赶往地处高安路的计算机房。在那寒凝大地、雾锁长江的年代,几个年轻人在数力计算王国里向高处攀登。这段艰苦生活使程耿东较早地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使他在计算力学领域里如虎添翼。事过多年了,程耿东对上海小分队的日日夜夜仍然充满深情。但没过多久,就因为有人提出小分队光搞业务,不改造思想,结果他们被调回学校搞“斗、批、改”。时间空闲起来了,程耿东和同事何穷抓住这个时机,合作翻译了一本《有限元的概念和应用》,既温习了专业,又使英文水平明显提高。
1978年底,我国开始向国外选派留学生。经钱令希教授的力荐,程耿东以其专业领域的功底和外语优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时期首批选派出国留学的五六十位学者之一。他赴丹麦技术大学深造,在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学会主席尼奥德森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固体力学领域中的最优设计研究。凭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工作,从注册为博士生开始,虽然他不会丹麦文,但通过了五门专业课的考试,完成了后来在结构优化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博士论文,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获得博士学位。这在丹麦教育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我国和丹麦的新闻媒介都作了报道。程耿东因此成为“文革”后派往西方留学人员中第一个获得学位的人,他为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争了光。由于他的突出表现,回国后他曾六次被丹麦阿尔堡大学和丹麦技术大学聘请去合作研究和讲学。
1981年初回国后,程耿东在计算力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不断做出成绩,曾任我校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副所长,1985年至1995年担任了十年的副校长,还兼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6年他被晋升为教授,1990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每当别人问起他成功的经验,他总是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这话不无道理。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导师们的厚爱,便不会有他的今天。但人们不难看出,机会又总是对那些珍惜事业生命又不断奋力拼搏、敢为天下先者情有独钟。
国际“力学界奥林匹克盛会”的主题报告人
程耿东教授长期致力于计算力学和工程力学的教学和研究。70年代中期,他在钟万勰教授指导下研究结构分析的群论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水塔支架分析。他利用只有8K内存的计算机完成了一批标准设计,为水塔设计闯出了新路,并在我国首次以电子计算机程序被正式列入国家规范。不久,他利用计算力学方法研究了动力机器基础振动分析,其软件和计算方法应用于我国大型汽轮机机组基础设计。在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的研究中,他重视创新,并重视为工程服务。他突破了传统概念的束缚,在对工程中常用的弹性薄板优化的研究中提出了扩展设计空间的概念;引入微结构、材料和结构统一设计的思想;提出了结构尺寸和拓扑同时优化的方法;发现了弹性薄板最优解的正确形式和工程近似。这一成果在发表后的十多年中,被国内外近百篇文献从不同角度引用,被公认是迅速发展的结构拓扑设计均匀化方法的奠基性工作,是近代布局优化理论的先驱。
程耿东教授提出的灵敏度分析半解析法及其误差理论,解决了大型优化软件开发的一个关键。由于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且有足够的精度,被国内外同行广泛采用。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大型结构优化软件在机车车辆、航空航天等工程结构设计中得到许多应用。在富有挑战性的结构拓扑优化领域,他在90年代初指出局部约束下的结构拓扑优化问题的可行域带有退化域,对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奇异最优解提出了新观点,具有重要价值。
程耿东先后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分委员会主任、辽宁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95年被推选为国际多学科及结构优化学会执行委员;长期担任国际杂志《Engineering Optimization》、《Structural Optimization》、《Engineering Analysisand Design》、《Computerand Structures》和《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等10个杂志的编委。
程耿东作为国际知名学者,曾被邀在第17届(89)国际有限元大会、第3届国际计算力学大会(94)、NATO高级研讨会作大会报告;1996年夏天,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19届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大会上,程耿东教授被推选在大会作主题报告。这在国际力学界是一个相当高的荣誉,他也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学者。在会上,他深入阐析了结构优化的近代进展,着重介绍了他本人在这个领域的创新工作和见解,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赞许。
程耿东曾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承担国家“七五”、“八五”攻关子项目三项及有关航空、能源等方面的重要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建筑标准设计奖和光华科技基金奖等多项奖励,有《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等5部著作和2部译作,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程耿东已经培养出24名硕士生和22名博士生,有5名博士生已升为教授,2人成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使学校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姿态跨入21世纪
在科学家、教师和校长三个重要的角色中,他坦言,自己当然最喜欢搞科研和教学生,因为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成果也容易界定。而当历史把“校长”这副重担落在他的肩上时,他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学校工作,以其标新立异、追求完美的品格,借校长这一新角色,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理想。
刚当上校长不久,校报记者采访他,请教他如何面对新角色时,他说,从这个新职务宣布之日起,自己就再没睡过一个好觉。“有人问我有什么出奇制胜的韬略?新官上任会砍哪三板斧?我说没有,我喜欢踏踏实实干事情。我没有100%的把握干好,但我会尽最大努力充分调动班子每位成员及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大连理工大学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姿态,跨人新世纪。我想这就是当好新角色的关键。”三年多来,他正是这样做的。
程耿东非常重视在班子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氛围。他与党委书记林安西同志有过十多年合作共事的经历,彼此了解。发展学校的共同追求和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使他们相互依赖、配合默契,并带动了一班人的良好合作。他们注重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倡导畅所欲言、开诚布公而又各司其责的议事和工作环境。他上任伊始,机会又一次降临在他和大连理工大学面前。作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国家出台了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和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学科的“211工程”。程耿东还没有来得及熟悉自己的新角色,就与林安西书记充分认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的重要性。他们知难而进,尽心竭力,紧张地带领一班人积极准备,发动全校广大干部教师认真总结建校近50年来的办学经验,制订了学校未来15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坚持方向,深化改革,人才为本,质量第一,注重特色,立足地区,以贡献求支持、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学校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并被确定为中央资金支持建设的重点大学,极大地激励着全校的师生员工。随着“211工程”建设的全面启动,大连理工大学争取到了更多国家资金的投入和社会的多方支持,建成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多功能“伯川图书馆”,办学的物资保障条件以及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多的改善。在党委的领导下,在本届班子成员的集体奋斗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当校长以后,程耿东强调稳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他敏锐地捕捉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建设的蓬勃开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高等教育应当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同时,高等学校要生存、要发展,也需要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他199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就在人代会上呼吁,在北大百年校庆的大学校长论坛上阐发自己的看法,在教育部的咨询委员会上谈设想:高等教育要走大型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发展道路。大型化就是要扩大办学规模,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人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他认为,办学效益是质与量的统一。只有适当扩大规模,高等教育才能从“独木桥”变成“立交桥”。多元化是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陈景润这种专才,也要有比尔·盖茨这种经营性人物。学生在本专业上要精透专深,精益求精,要有建树。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材施教,适当压缩课内学时,扩大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条件。综合化就是高等教育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还应有大的、新的发展。因此,要求学校也要向理工文管的多科性大学方向发展。
程耿东校长的这些想法,得到校领导一班人的支持。从1995年以来,学校教职工人数由1995年3830余人减至1998年底的3380余人;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数由1995年的9850余人,逐年稳步上升至1998年的12820余人,仅在校研究生就增加了1550多人,教职工与学生的折合数之比,由1:3.28上升为1;4.76,教师与学生折合数之比也由1989年的1;5提高到1;11.5。由于增加办学规模的步子迈得稳,教学秩序和校园生活多方面运转正常,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
程耿东当校长之后,进一步强调学校要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要以人才为本。大连理工大学的历任党政领导都是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的。程耿东则在“坚持”的基础上,更注重向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实行政策倾斜。他认为,没有一支优质的稳定的教学科研骨干队伍是办不好学校的,而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条件是最重要的。学校就是要“看人下莱碟”,要优劳优分,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好一些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党委领导下,学校提出了一系列措施。1996年,学校成立了引进高层次人才领导小组,制订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明确规定了受聘来校工作的院士、博导和中青年教授、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的待遇;从1997年起,学校设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拨出几十万元用于重点支持56位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又增加几十万元,并决定今后每年滚动发展;对博士学历获得者,每人每月发放80元补贴,对35岁以下硕土学位获得者,每人每月发放补贴50元,对年龄不满6周岁的教职工子女增加医疗费补贴。在出国、科研用房、实验设备、项目申请和争取、住房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向优秀中青年教师倾斜。同时,学校还制订了吸引留学回国人员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出出进进,形成良性的互动。学校还引进竞争激励机制,1997年以来,实行教授述职考评、博士生导师评审和校机关全员竞聘上岗,对优秀者表彰,对不合格者亮“黄牌”,强化岗位意识,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程耿东把倡导民主办学当做重要的治校之道。青少年时期的艰难岁月,使他对一般群众特别是普通师生的要求有一种更直觉的体察和理解。他尊重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经常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主张要吸收更多的师生关心学校。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经他提议,校党委决定,1996年秋校行政领导班子的成员分别向职代会作述职报告。1997年以来,则由校长直接向职代会汇报学校的年度工作,一方面是减少信息的层层衰减,更重要的是便于接受干部和教职工的监督,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学校工作的成绩和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等,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发动大家献策出力,共同办好学校。1997年,学校创建了14个校级咨询委员会,覆盖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组织人事、外事与对外宣传、后勤保障等各职能部门,吸收了220多名一线中青年教师参与校机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咨询,拓宽了学校决策的民主渠道。在1999年春天进行的校机关全员竞聘上岗工作中,他倡议让更多的教职工参与,增加透明度,调动教职工关心学校建设的积极性。
作为校长,他十分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他常讲,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我们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家长负责。他认为要从培养人的高度,让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参与中,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所在集体。从关心学校的总体到关心国家的全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群体,有责任感的公民。经他倡仪,在校园网中设立了校长信箱,学生可以直接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和建议,并设立了相应的信息处理和反馈机制;在校园网上让学生参与“BBS”的讨论。他认为,这样做至少有两条好处:其一是加强学校与学生的沟通,听取学生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便于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其二是通过参与,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评点BBS的内容,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相互磨合,使学生看问题更客观、更全面,也便于师生的相互理解,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另外,这也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培养方式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程耿东认为,这实质上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他虽然十分繁忙,但总是抽空看看学生食堂,去听听学生的演讲赛,到校广播台做“校领导热线”专题节目的“佳宾”,直接与学生对话,使学生感到十分亲切。
在1996届的毕业典礼上,程耿东校长向同学们赠送了16个字作为临别赠言:“饮水思源,敬业奉献,团结进取,开拓未来。”这既是校长对莘莘学子的临别赠言,更是程耿东几十年人生道路的追求与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