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造船系船舶内燃机专业54级学生,现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1935年3月生,山东莱阳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
叶连松同志1958年1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54年9月至1955年7月在我校读书,1955年9月因院系调整去上海交通大学。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船舶动力机械系教师兼教研室党支部书记。1973年3月至1980年9月任石家庄柴油机厂党委委员、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80年10月至1983年2月任石家庄市副市长。1983年3月至1985年5月任河北省委常委、经济部部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6月至1993年3月任河北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常务副省长。1993年4月任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1993年5月起任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1998年起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叶连松是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
河北是一个拥有18.7万平方公里土地、6525万人口的京畿大省。作为省的领导,叶连松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把河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让河北父老乡亲过上更富裕的生活,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夙愿。因此,他任省长期间,与省政府一班人认真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在省委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河北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几年来,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叶连松如今已在燕赵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整整度过了26个春秋。这期间,历史赋予了他广阔的舞台,而他也把满腹的才华和心血回报给了人民。漫漫岁月,他与河北建立了深深的情结。他挚爱河北,河北人民也深深地爱戴他。
情系老百姓,真心为民谋利益
叶连松深爱着河北这片土地。这些年,河北的山山水水、城镇乡镇都洒下他奔波的足迹,河北的经济发展无不打下他操劳的印记。从基层上来的叶连松对基层的广大群众有着深厚感情。他时刻把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作为自己最基本的职责,并倾全力解决每个时期对群众生活影响最大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河北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多,保障国有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成为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首要问题。对此,叶连松高度重视。到基层调查时,他经常深入企业和职工家庭了解下岗职工的生活。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他会同有关副省长及时召集各有关部门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后制定和实施了15项再就业政策措施、11条解困资金筹措办法。由于措施得力,工作扎实,五年来全省共分流安置城镇下岗失业职工43.4万人,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也在逐步解决。
为从根本上解决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幸福生活,近几年河北省精心组织实施了扶贫攻坚计划,并确定把特困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灵寿县西托乡新村是个水库移民村,曾两次搬迁,属于省级特困村。从1994年起叶连松就把这个村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点,每年都要到村里来几趟、住几天,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里、村办企业,与干部群众进行广泛接触和座谈,与农民一起谋划经济发展的办法。当他看到这里的农户院子不小,却没能很好利用时,就专门从石家庄请来几位园艺师,向农民传授发展庭院经济的招数。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这个村的集体经济和农民的庭院经济都有较大发展,逐步改变了贫穷面貌。为加强对全省扶贫工作的指导,他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写出了《提高村级领导班子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调研报告,对搞好全省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和扶贫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各级部门的努力,到1997年底,全省贫困人口由1992年的706万减少到244.4万,1945个贫困村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3.3%降到4.6%。
叶连松时刻把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危放在心上,哪里发生重大灾情,他总要立即赶赴现场,走村串户察看受灾情况,及时稳定干部和群众情绪,协调各方力量,组织抢险救灾。1994年承德等地猛降暴雨,山洪暴发,叶连松冒雨赶赴灾区,不顾劳累,冒着危险一处一处检查灾情,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救灾。他鼓励干部群众振奋精神,重建家园,号召全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并带头捐款捐物。1996年8月河北发生了自1963年以来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叶连松冒雨赶赴险情严重的滹沱河饶阳段,分析水情,研究对策,一连数日冒风雨顶烈日,走遍大清河水系、滹沱河大堤和滞洪区,为一方百姓的安危和全局利益操尽了心,费尽了力。1998年1月10日张北一带发生了6.2级地震,叶连松和其他省领导连夜赶往震区,与当地政府研究应急措施,调集各方力量和救灾物资,使震区群众的生活很快得到了妥善安置。
日理万机的叶连松还时常牵挂着与自己不沾亲不带故的两个农村孩子,一个是灵寿县芝麻沟村小学15岁的樊国建,一个是平山县焦家庄村新书小学14岁的李红艳。这是由他资助的两个失学孩子。叶连松除交足两个孩子的学费、书费外,还补贴孩子们一部分生活费,并一有机会就托人捎一些衣服和学习用品。每当孩子们来信汇报学习情况时,他都高兴地看个仔细,回信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增长本领,将来做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几年来,叶连松每年用于救难扶困、支援公益事业的款物折合人民币都在3000元左右。
叶连松在个人生活上极为简朴,于公于私都反对铺张浪费、豪华奢侈。他对个人名利看得很淡,但对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看得格外重。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对身边人员和家人也同样严格,约法三章要求他们不准搞任何特殊、不准占公家任何便宜,不准收礼送礼。
精心谋大局,浓墨重彩绘兴冀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促使河北不断审视与反思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寻找追赶先进省份的途径。1993年召开的河北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河北经济振兴大纲》。叶连松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河北省省长,在代表们的热烈掌声中看到了河北父老乡亲期盼的目光。
经济建设是全党的工作中心,更是政府工作的中心。对此,担任过厂长和总工程师、从政后一直主抓经济工作的叶连松不仅有感性的认识,更有理性的思考。为了把《河北经济振兴大纲》描绘的蓝图尽快变为现实,上任伊始,他就和政府一班人用很大精力对全面落实《大纲》进行具体谋划,一个市一个市地调查落实、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研究细化,指导各地各部门制订符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的运作方案,形成了一个确保《大纲》总体目标、具体任务能够实现的保证体系,从而把全省上上下下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建设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上来。
几年来他和政府一班人既埋头抓当年,又精心谋长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谋划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经济强省的思路和具体步骤,并围绕总体目标组织制订了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等十个方面的专项规划,使全省的经济发展一开局就做到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
河北内环京津,外环渤海,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列入国家“九五”区域发展布局重点的环渤海地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个重点开放开发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确定对外对内开放关键是做好环渤海、环京津的大文章。叶连松担任省长后,积极推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积极营造大开放的氛围。目前,河北省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利用外资的合作伙伴发展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到1997年实际利用外资60.45亿元,是1992年前累计利用外资的6.5倍。对内开放方面,重点抓了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市的多层次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初步形成了以京津为重点、面向全国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五年间全省引进经济技术合作项目7147项、资金205亿元、人才4.1万人次。
科教兴冀是河北确定的与“两环”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列的三大主体战略之一。叶连松清醒地认识到,河北的科技实力比较薄弱,这是制约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关键因素。他把科学技术看做是河北经济起飞的引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省政府组织力量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科技进步型企业集团进行了集中攻关,几年下来取得了明显成效。1997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62.8%,比1992年提高17.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2年的37.2%提高到42.4%。五年来全省获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4160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372项,国内先进水平905项。
务实领政风,只信实干才能兴河北
有着教师、总工程师、厂长经历的叶连松,在从政后仍保持着学者的缜密、工程师的精确和管理者的务实。他想问题、做事情,不惟上、不跟风、不盲从。1994年面对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叶连松经过反复调研、深刻思考后,总结提出了搞好工业企业“产品是基础,活力在机制,发展靠科技,管理出效益,关键在厂长”的二十五字真经,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对此,江泽民总书记到张家口视察时,曾给予充分肯定。
为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1995年以来,叶连松多次深入11个地级市80多个县(市)进行调研,实地考察了310多家国有企业,与400多家企业的董事长、厂长、经理进行了座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符合河北实际的工作思路。比如,为落实好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的要求,搞好国有企业,他提出了要“深化改革转机制,瞄准市场抓产品,围绕产品搞改造,开拓市场扩规模,扩大开放促发展,选好厂长强班子,依靠职工办企业”。为保证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他提出了近期必须“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国内外需求、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走“低通胀、快增长、高效益、多就业、保稳定”的发展路子。
叶连松只要能抽出时间,他都坚持深入实际,每年都要亲自调查一批市县、解剖一批工矿企业和基层生产单位。他有许多基层联系点:扶贫点是灵寿县西托乡新村,工业企业联系点是邯郸钢铁厂和石家庄第二印染厂,计划生育联系点是肥乡县,防汛联系点是宁晋县。到基层调研他从来都是轻车从简,无论到何地都不让摆酒席,每次临走都嘱咐工作人员交足各种费用。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不仅使他能够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也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叶连松崇尚实干,反对空谈,对形式主义极为反感。上任之初,他就提出省政府领导要坚决从“文山会海”和各种应酬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大事、抓要事,并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省长、副省长、顾问在任期内抓大事的意见》。这几年,凡是事关全省发展的重大项目他都亲自组织协调,出面与外商洽谈,到国家有关部门协商有关事项。京石和石太高速公路、黄骅港和朔黄铁路、石家庄机场和大浪淀引黄工程等大型项目,从论证到竣工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作为一省之长,叶连松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为官一计不周,累及全局;一棋不慎,损及千万。他每天的时间表从来都排得满满的,常常忙了一天回到家后,吃过晚饭就开始批阅白天没时间看的文件,经常到下半夜才能休息。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他常常把坐车的时间都用来批阅文件。为了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叶连松下基层经常是昼夜兼程。为了避免在饭桌上浪费时间,他常常在车上以面包充饥。为了更多地了解基层情况,他不惜体力,一天在乡村、厂矿连续步行走访三四个小时,一丝不苟地调查、谈话。
在繁忙的公务中,他一直保持着勤学不辍、广闻博记的好习惯,总是利用余暇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资料,对新知识、新事物保持着特有的敏感和很强的接受能力。他撰写的《在重大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真落实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真学邯钢真见效》等学习体会文章,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有的作为重点论文在中央党校研讨班交流,有的被《求是》、《人民日报》刊载。
倾力打基础,为河北经济发展蓄后劲
叶连松和市县长们谈话时经常说,一个人的任期总归有限,不仅要讲在任时干了些什么,还要讲你卸任后留下了什么;真正的政绩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河北工业结构低度化,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这个问题不解决,河北工业就难以摆脱低水平徘徊的局面。为此,他长期致力于改变河北工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状况。他带领政府一班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工业经济格局的思路。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抓了化工(医药)、冶金、建材(建筑)、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和比较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组织实施了百家优势企业、百项名优重点产品、百项重大新产品开发、百项重点技术改造、百项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等“五个一百工程”。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使全省工业结构开始出现了积极变化:一批如渤海水泥集团的大型支柱企业集团正在成长;一批像乐凯胶卷、华北牌药品等名优产品在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步得到改善。1997年,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完成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分别比1992年增长1.4倍和1.8倍。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八五”后,叶连松紧紧抓住缓解瓶颈制约这个重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充分考虑河北实际,用较多的精力组织力量推进了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期间,全省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40.7%的速度递增,共建成投产重点建设项目138项,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最快的时期。这几年来,先后开工建设引黄人冀、桃林口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全省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省形成了千万千瓦级大电网,跃上了大机组、高电压、远距离送电新台阶;京石、石太、石安、唐津等四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07公里;石家庄民航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河北无民航空港的历史;京唐港投入运营并实现国际通航,秦皇岛丙丁码头建成运营,神黄铁路和黄骅港工程已经开工建设;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27.9万门,各市县已全部进入了全国自动电话网。这些都为河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进入90年代,河北经济增长连续七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3953.8亿元,人均达6079元,年均递增分别为14.1%和13.2%,社会生产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台阶。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展现在河北人民面前的是更加宏伟的目标。已经创造了河北昨日辉煌的六千万燕赵儿女和叶连松正同心同德,迎着新世纪的曙光,阔步踏上新的征程,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明天。